智合網圖總目錄-各學院
關於智合網版主
智合網沿革
價值管理學院簡介
價值管理學院總目錄
價值管理簡介
價值管理總目錄
價值的定義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主體欲求(主體需求)

圖:主體的欲求
主體(Subject)是一個個體(Entity),而且是探討該個體的欲求(Need)。欲求是個體所擁有的屬性(Property/Attribute)。欲求是當個體的屬性偏離了均衡(Equilibrium)狀態至一定的程度後,個體想要該屬性回復至均衡狀態的意圖(Intend)。討論主體的欲求,就必須要討論主體欲求的類別、欲求的均衡狀態,以及如何滿足主體的欲求。

欲求(Need)


整個世界是由眾多的個體(Entity)所組成的,而這些個體可能又是由許多的小個體所組成的,所以有時個體,或是其組成的小元素或小個體,常被稱為物件(Object)。

在地球這個世界中,有一類的個體是很特別的,稱為生物(Lives),例如,動物 (Animals)與植物 (Plants),因為生物是具有生命的,是會主動活動的(Active),是活蹦亂跳的(vivid),所以生物會一直耗用能量(Use Energy),會一直持續造成能量的流失,導致能量一直處於不均衡 (特別是短少) 的狀態,當能量偏移原本應該所處的均衡狀態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物體就會想要所屬的能量回復至原本的均衡動狀態,否則生命體就會受到損傷,甚至死亡,所以,這些生物體就想要避免最終死亡,或是這些生物皆「想要活下去」,而「想要活下去就是一種欲求(Need)」。因此,所有的生物體,皆時常處在想要活下去,產生了想要讓許多偏離均衡狀態的屬性,回復到均衡狀態的意圖。而意圖是生物體所擁有的一種屬性,稱為意識(conscious)。

在地球這個世界中,有另外一類的個體稱為為非生物(Non-lives),例如,石頭、泥土、礦物(Mines)等。由外表上面看起來,非生物體是不會主動活動的(In-active),是不活蹦亂跳的,但是從現代物理與現代電子學中可以得之,任何的物件,皆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所組合而成的,其中,電子會一直的旋轉,只要是會旋轉的事物,就一定會耗用能量,就會一直持續造成能量的流失,導致能量一直處於不均衡 (特別是短少) 的狀態,當能量偏移原本應該所處的均衡狀態一定程度的時候,物體就會受到損傷,甚至瓦解毀滅,也就是死亡。

如前所述,生物擁有一種稱為意識的屬性,意識屬性會讓生物體主動的產生想要回復至均衡狀態的意圖,那麼,非生物體是否也擁有意識這個屬性,是否非生物體是否也會主動產生想要回復至均衡動態的意圖呢?這要看從那一種角度來解釋。

第一種角度,是我們可以再將非生物體區分為人造物(Artificial Entity)與非人造物(Non-Artificial Entity)。所謂的人造物就是由人類所製造出來的事物,而且是非自然物,例如,機器、設備、房子、車子、工具等。而非人造物就是不是由人類後天所製造出來的,是天然或是由自然界所產生的事物,例如,石頭、礦石、泥土、河水等。其中,人類製造人造物是有其目的的,是因為人造物具有某些功能,可以用來滿足人類的許多欲求。然而人造物的內部也是屬於物件,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所組合而成的,其中,電子會一直的旋轉,就一定會耗用能量,就會一直持續造成能量的流失,導致能量一直處於不均衡 (特別是短少) 的狀態,當能量偏移原本應該所處的均衡狀態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造物體就會受到損傷,甚至瓦解毀滅,也就是死亡,也就是俗稱的「壞了」。然而,人造物若是壤了,就無法用來滿足人類的欲求,所以,「人們就不希望人造物壞掉,想要人造物回覆到均衡狀態」。因此,人造物是具有「意識的屬性,但是是屬於間接的屬性(In-direct property)」或是「代理屬性(Agent property)」。也就是說,人造物的意識性屬性不是天生的,是後天人為附加上去的,是代表使用者的意識屬性,因為是使用者想要該人造物要擁有與保持某一均衡狀態。

第二種角度,是從宗教哲學的角度,例如,以佛家而言,大家大概都聽過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釋加牟尼佛曾在講經時詢問彌勒菩薩(即未來的彌勒佛)任何的事物在一彈指的時間中,共有多少念頭產生?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亦即「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次的生滅」,而且念題是「當生即滅」,也就是念頭產生後,立即又滅掉了,而且前一個念頭滅掉之後,下一個念頭又立刻產生起來,但又立即滅掉了。這種現象可以用現代的電視影像來比喻,現代電視的影像是會動的,其會動的原理是因為每秒終會顯示30張不同的照片,而每一張照片中事物皆有一些微的差異,當於1秒中播完這30張不同的照片後,眼睛就會感覺到照片中的東西會動,所以每一張照片就像是一個念頭,當每播每一張照片的時候等同於一個念頭產生了,當播完每一張照片後該念頭就消滅了,這就是「念頭當生即滅」的說法。所以宇宙任何的事物追根究底皆是「生滅相」,「不是永恆的」,所以佛陀才勸人不要執著於人事間任何的事與物,因為「那些都是假象」,而且電視上的影像之生滅是每秒30次生滅而已,但是實際世界中的事物,在比一秒還要更短的彈指時間中是32億百千次生滅,這真得會讓人錯覺這些事物是真的,是永恆存在的。

也就是說,依佛家哲學的說法,宇宙任何的事物是由念頭產生的,而念頭產生後又立即消失不見了,而且前念既滅後念即生,所以形成了連續生滅之現象,讓人以為事物是真的,是永恆存在的。又,念頭會滅掉消失不見,這就是所謂的「色即是空」,而念頭是由「空中所生」,亦即是憑空而生的,這就可以比喻成「空即是色」。而此處的「念頭」也可比喻成上述所提到的「意識」,有意識就會對週遭的事物「有感」,就會有所謂的「欲求」。

因此,不管是第一種角度之人造物具有後天及代理性質的意識屬性,或是第二種角度之任何事物是連續念頭生滅相概念下也具有的意識屬性,都指出人造物是具有意識屬性,是具有欲求的。

也就是說,所有的生物與非生物都具有欲求,皆想要在某些屬性偏離均衡態值一定程度後回復至均衡的狀態。

欲求如何被滿足

欲求是指主體個體在某些屬性偏離均衡態值一定程度後,想要回覆至均衡狀態的一種意圖。而能夠讓某些屬性回復至均衡的狀態,必須依靠客體(Object)所有具有的能力(或可稱為功能),亦即主體必須先尋找並取得客體個體,然後再使用該客體個體的能力,來讓主體中的某些屬性回復到衡的狀態。也就是說主體欲求的滿足是有程序性與標的性的。

註:客體的英文字與物件的英文字皆是Object,但是在價值管理的學域中,客體在討論的是客體個體所具有的能力(Capability)或是功能(Function),而物件只是一種通稱而己,其意思與個體(Entity)的意義相似。


屬性的均衡狀態(均衡點)

屬性的均衡狀態所指的就是欲求可以被滿足的狀態。屬性的均衡狀態也可稱為屬性的均衡點(Equilibrium point)。而屬性的均衡狀態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 個人差異性(偏好性)或人口統計變數的變異性:亦即針對相同的屬性,每一個人的屬性均衡點是不相同的,或是依不同的人口統計變數來區隔不同的族群,每一族群的某一屬性均衡點是不相同的。例如,「吃飽」這個屬性,每一個人的均衡點皆不相同,有的人要吃的比較多才能吃飽,有的人只要吃一點點就可以吃飽。又如,年輕人要吃比較多才能吃飽,而老年人只要吃不多就可以吃飽。(註:所謂人口統計變數(Democratics)是指可用來進行人口分類統計的可能變數,例如,性別,年齡,教育、血型、種族、宗教等變數。
  2. 平均性(Average)或容忍性(Tolerance)或區間性:亦即每一個人的某一屬性的均衡「點」,並不是一個單一點,而是一個區間值,或是一個平均值。例如,某甲的「身體水份」屬性的均衡點是介於「60%~80%」的區間值,而不是「70%」這一個單一值,或可說「70%」這是一個平均值。所以有時候在描述主體的欲求時,使用「均衡狀態」會比使用「均衡點」來得好。
  3. 人為可干預(Intervention)性:亦即經由人為後天的干預或鼓吹,所有人,或是某一群人,或是某一個人的某一個屬性的平均均衡點,可以被提升至另一個較高的均衡點,或是可以被降低至另一個較低的均衡點。甚至,經過人為干預後,可以新增某一屬性及其均衡點,或是可以抑除一個原本存在的屬性均衡點。例如,原本一般大家刷牙的次數只是早晚共2次,但是經由商家找醫師與名人一真鼓吹,說「吃完東名就一定要刷牙,才不會蛀牙」,如此就可能提升了「刷牙次數」這個屬性的均衡點由2次變成4次。又如,本來情人節並沒有要送「巧克力」給情人這個選項,但是經由商家廣告的鼓吹,就讓一般人新增了一個「情人節送巧克力給情人」這個屬性,而且一次就要送很多顆「巧克力」。上述的情況,在行銷活動上非常常見。

主體欲求(Need)與主體需求(Demand)的差異

在傳統的行銷學域中,欲求(Need)、需要(Want),與需求(Demand)是不同的概念。

  1. 欲求(Need)就是指主體的欲求,或慾望(Desire)。
  2. 需要(Want),應該以「需要物」來描述比較恰當,也就是可以用來滿足主體欲求的客體個體。
  3. 需求(Demand),是指對該需要物客體想要擁有的數量或程度。

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小明現在感到飢餓難耐,所以去尋找可以發現可以消除飢餓的客體(需要物),包括,麵包、飯、水、香蕉水果,因為小明現在只有100元,所以就用錢買了1塊麵包、2碗飯、0杯水,2條香蕉。此例中:
  1. 主體欲求(Need)是:消除飢餓。
  2. 需要/需求物/客體是:麵包、飯、水、香蕉水果。
  3. 需求是:1塊麵包、2碗飯、0杯水,2條香蕉。

主體欲求的類別

主體欲求的類別是非常多樣與繁雜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分類。此次先以人類與非人類來進行分類。

人類的欲求類別是非常複雜的,由眾多學者加以進行分類,例如,馬斯洛(Maslow)將人類的欲求分為5大類,並且具有層次關性,從最底層依序描述的欲求如下:生理欲求、安全欲求、歸屬感欲求、自尊他尊欲求,以及自我實現的欲求。

非人類的欲求,包括,其他生物的欲求,以及人造物的欲求。此處的其他生物的欲求,是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例如,寵物的欲求,這種寵物的欲求很特別,因為,滿足寵物的欲求,就是為了滿足人類(主人)的欲求。又,此處所指之人造物,通常是指被人類所使用的房子、設備、工具,這些人造物皆是用來滿足人類的欲求,但是人造物也會偏移均衡狀態,所以人類為了要能持續使用這些人造物來滿足人們的欲求,所以就必須要對這些人造物進行維護與維修,以保持人造物的功能正常,這就是所謂人造物的欲求。


不管是人類的欲求或是其他生物,或是人造物的欲求,將會專章專文來細說。

網誌文章建立日期:2016/12/17 下午:4:24

<<上一篇文章:價值的定義>
<下一篇文章:客體能力>>

主要網頁類別

  1. 關於智合網